疫情带来健康素养快速提升23%

新闻直通车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评论2,4061字数 2161阅读7分12秒阅读模式

回顾2021年,很多人开始转变生活方式。在吃的时候关注配料表,在喝的时候选择无糖饮料,在休闲的时候选择运动等,健康在点点滴滴中渗入我们的生活。

3月29日,丁香医生针对60420人的数据样本发布《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报告显示:疫情带来健康素养的快速提升达到23%;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大幅下降;三人行必有半夜入睡者;半数人饮食习惯变好;2021的食品热词是“无糖饮料”。

疫情带来健康素养快速提升23%

半数人饮食习惯变好

疫情带来的偏“宅”生活中,仅有一成人认为自己饮食习惯变得更不健康,而有半数人认为自己饮食习惯变得更健康。同时,人们的饮食观也在发生改变,除了低糖低盐低油低辣以外,开始注重菜肉比例和营养搭配。2021的食品热词是“无糖饮料”。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认为,火锅、麻辣烫本质是加了调料的水煮菜。相比于煎炸爆炒,水煮菜热量还是比较低的,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搭配,不过很多人吃火锅麻辣烫的时候都喜欢加大碗麻酱、辣椒酱就不太健康了。

虽然无糖饮料是人们选择“健康食品”的首选,但提醒大家:健康可不是戒掉奶茶、喝点无糖饮料那么简单。

人们经常认为糖不健康,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量”,过量摄入糖才会对健康不利。

根据最新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三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克糖,糖的供能比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

可见,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糖摄入量并没有超过健康推荐量,不用对糖过于恐慌。

散步运动最受欢迎,专家强调不要久坐

2021年人们的运动自评分数有所提升,趋势向好。其中,散步这类不依赖工具的单人运动依然最受欢迎,自行车和跑步类户外运动热度下降,攀岩滑板等小众运动得到更多关注。

运动康复硕士、外科学博士、美国UCLA里根医院访问学者周倩解读说,2020年《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如果每天能够做到久坐时间小于8.5个小时,那么每日只需要11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基本上抵消风险了。

周倩提醒,不久坐。坐久了,站起来办公一会儿,多喝点水,多起来上几趟洗手间,吃饭不叫外卖,自己走出去吃,下意识的去避免坐太久。然后,每天做10来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和存钱一样,越早养成存肌肉的习惯越对健康有益处。适当的负重练习,不但会让我们肌肉更有力量,也会让骨骼更强壮。

三人行必有半夜入睡者

调查显示,52%的人在11点-12点之间入睡,有38%的人在12点后入睡,这一人群中有20%的人甚至在2点后入睡。可以看出,晚睡现象较为普遍。

疫情带来健康素养快速提升23%

晚睡的成因一方面是很多人因为玩手机、看视频等主动选择晚睡,如失业待业人群;也有不少是被动因素,以全职妈妈和网络主播为典型。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的人有睡眠困扰的比例更高,易形成恶性循环。

中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徐昊点评说,短时间内睡眠不好,几乎都受到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此外,人们总是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就是我没睡好,所以今天早上困一点是可以的,精神不集中也是可以的,考试考不好也都是因为没睡好!这种做法其实给了自己过大的压力,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不要看表,不要过分关注睡眠情况,哪怕没有睡着,卧床休息也可以足以让我们恢复大部分的精力。

如果长时间睡眠质量不佳,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合理膳食等等调整。医学上也不反对助于药物。但是要注意三点:一是小剂量开始,比如半片或者1/4片。有效后不要轻易调整药物剂量,不要一会吃多,一会吃少。二是按需,预期入睡困难时,在上床前5-10分钟服用;上床30分后还是不能入睡时服用;第二天有重要工作或事情,可在睡前服用。三是间断,每周服药3-5天,而不是连续每晚用药。

过度加班是引发猝死担忧的主要原因

人们认为心理健康是能想得开、哭得出、骂得起,说明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有了更多认知。

调查显示,人们对于社会心理健康的评价不到及格分。社会压力的增大给大部分人造成了心理负担,普遍认为整个社会很“卷”,压力都很大,产生了负面情绪。

疫情带来健康素养快速提升23%

对比不同工作时长,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的人中有70%担心过自己会猝死,高出工作8小时的人近20个百分点。

过度加班是引发人们猝死担忧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到各个职业,日夜颠倒的网络主播,加班频繁的医护人员、程序员、工程师,工作时长不定的室外工作者担心猝死的比例都较高。

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科普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CPA)成员、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成员 《三联生活周刊:少年》《儿童时代》常驻专栏作者叶壮解读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emo”是一个非常破圈的词汇。而为了应对emo的状态,报告中指出了人们更倾向于“想得开”(68%)“哭得起”(14%)和“骂得出”(13%)。结合本次报告,建议大家去培养更多强而有力的关系——朋友、爱人、子女、你愿意去向他多多请教的人生导师,甚至一个好邻居,都算在内。

专家指出,每个人有不同的应对焦虑、抑郁情绪和压力的方式。只要不是让身体和心理变得更加糟糕,带来更多焦虑(比如物质滥用、暴饮暴食、报复性娱乐等),就值得推崇,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减压方式,就非常不错。倡议大家把“对抗焦虑”融入进自己的生活风格之中,比如购物、聚餐和运动;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等有科学根据的手段。(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继续阅读
历史上的今天
4 月
20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genhe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4月20日 17:32: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genhelife.com/2554.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